小學生每8個有1個嚴重抑鬱 疏離親子關係影響力大過學業壓力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2/09 17:31

最後更新: 2018/12/09 19:21

分享:

分享:

Bel(化名;右)與經常離港工作的父親相處少。(陳偉英攝)

一項調查顯示,受訪小學生呈抑鬱徵狀比例高達17.6%,呈嚴重抑鬱的更佔整體12.3%,較去年升4.4個百份點,相比學業壓力,疏離的親子關係對兒童抑鬱構成更大影響。有與父親相處時間少的高小女生,面對同儕互相比較的學業壓力,連睡覺都覺得浪費時間,最終出現失眠、肚痛等抑鬱徵狀。

今年就讀中二、13歲的Bel(化名)因父親經常離港工作,自小跟祖父母同住,雖然她表示「細個有啲咩都會搵爸爸」,但只能趁父親在港期間短暫相處。

就讀傳統名校小學的Bel因成績相對較差,分組做Project時會被編到與其他成績一般的同學同組,令她失去信心、不想與人合作及結交朋友,亦不敢與家人傾訴。她形容祖父母教溫習的一套方法已不適合,「佢用佢嗰套但唔work,抄一個(中文)詞語抄一個鐘」,升中後女生要使用老師上載到網上溫習程式Google Classroom的練習,祖父母亦不明白她「成日攞住手機唔知做咩」,出現「屋企人叫你溫書,愈叫就愈唔想溫」的情況。Bel在小五、六接受評估始發現有抑鬱癥狀,透過唱歌、踢足球等解壓,直至升中後認識到一班好同學及學姊,抑鬱徵狀才得以舒緩。

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發布調查指,受訪小學生呈抑鬱徵狀比例高達17.6%。(陳偉英攝)

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1至3月以自填問卷訪問全港18間小學共1819名小三至小六學生,小學生面對壓力的情況與去年相若,21.2%表示經常感到有力,最多學生表示其壓力來源均與學業有關,最多的是「升中選擇及適應」(19.6%),其次是「自由/玩樂時間太少」及「學業成績未如理想」等。機構進一步分析發現,如親子關係疏離,例如跟父母在一起時,子女容易覺得心煩,或一起討論問題時會令子女感到「好瘀」或很笨等,便會有23.7%風險出現抑鬱徵狀,在4項抑鬱風險因素之中,是影響最大的一項,包括比排第二的學業壓力只有10.6%風險更高。

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推敲,造成親子關係疏離主要因為父母過份操縱,較少為子女安排安靜、探索時間,父母未能恰當表達意見,以及手機成為親子相處的障礙,造成「人在心不在」,建議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以不同形式表達愛,例如在學前階段專心聆聽和回應,小學階段讓子女在遊戲或學習累積成功經驗,建立自信,並盡量給予意見而不是打擊。